浏览数量:354 作者:沈园梅 发布时间: 2019-10-26 来源:本站
日前,大连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被害身亡。人生画卷尚未铺展,她就惨遭杀戮,让家人哀恸,世人唏嘘。更引人关注的是,犯罪嫌疑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因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他不用承担刑责,目前被收容教养。据报道,蔡某某杀害女童的手段极为残忍,此前还曾骚扰多名成年女性。暴戾、早熟、目无法纪,这样的性格养成,谁之过? 教育孩子,监护人不可缺席,更不能虚置责任,一旦缺位,不仅让孩子滑向犯罪深渊,更可能殃及其他孩子和社会。具体到蔡某某一案,必须追问:家庭是否该担责?
对此,@人民日报 微博发布微评:未成年人犯罪应受足够重视
根据目前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女孩被杀令人痛惜,加害人同是未成年,让人愕然而沉重。“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请好好爱护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正在审议之中,血的教训再次冲撞人心!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如何破题?必须早发现早预防,实行分级干预。那么家长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法律意识呢?
一、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 ” “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很难增强,其家庭教育有时可能产生负效应。父母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也有利于约束家长的不良行为,防止家长本身犯罪。比如成人的吸毒、赌博、家庭暴力等,轻则把家.庭带入经济上的困境,重则对子女造成不良教育和影响;父母犯罪会给孩子造成众多负面影响,轻则思想、情绪消沉,丧失进取之心,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形成,病态心理和不良欲求,以逆反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是非混淆,荣辱颠倒,走向犯,罪的边缘。甚至一些父母犯罪, 孩子无人照顾,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员。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未成年犯罪率要远远高于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二、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时寻找解决途径。
俗话说:近来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不会永远在父母身边,他们要进入学校,要接触社会。学校附近的网吧、孩子结交的朋友等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昔孟母、择邻处”,家长不能把管理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应细心的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要关注孩子的最好朋友及相关背景。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而被“拉下水”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的朋友中,有有过偷盗、抢劫、酗酒、吸烟、赌博等习惯和经历的坏朋友,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阻止。不要简单的斥责,要了解原因。因为在学校中往往会有一些“小霸王”,欺负小孩,扰乱课堂,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多数胆小怕事的孩子会出于安全的需要服从领导、同流合污。如果是这样,必要时要变换居住地,使孩子脱离恶劣环境。
三、从日常入手,教育孩子懂法、守法。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应该知道自己应负的法律职责。孩子如果在学校或者在社会.上受到权益侵害,父母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因不懂法而束手无策,或者错过了取证、留证的最佳时机。教孩子懂法,孩子就懂得了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会大大减少孩子受害的概率。一个小女生被远方亲戚欺负了,由于不懂法,竟然一再地被该亲戚欺负,原因就是她不知道这个亲戚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自然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这种悲剧有很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学校,到政府、司法机关,再到社区,一个都不能少,但不是平均发力。及早干预,分类防治,各尽其责,互相配合,才是对孩子负责。一定程度上说,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们就有什么样的未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还有不短的路要走!